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學院首頁>> 正文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啟動“基于産出導向的藝術類課程教學方式與教學成果展示的創新研讨”教學系列沙龍,相約“校區、館區、社區”三區聯動“紅色育人”特色課程教學研讨活動



2022年是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年,也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建團100周年。為緻敬峥嵘歲月,慶祝建團一百年,喜迎二十大的召開。4月21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聯合湖南财政經濟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湖南雷鋒紀念館、長沙市望城區雷鋒街道,“校區、館區、社區”三區聯動,開展以“雷鋒精神、紅色育人”為主題的藝術類課程教學方式與教學成果展示的創新研讨教學沙龍活動。本次教學沙龍活動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教學質量監控與教師教學發展中心與湖南财政經濟學院教學質量監測與評估中心共同主辦,承辦單位為湖南雷鋒紀念館,參與單位有: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湖南财政經濟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湖南雷鋒紀念館正興學雷鋒志願服務中心。

 

“三區聯動”教學沙龍現場

出席本次教學沙龍的主要人員有雷鋒紀念館管理層代表、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師代表以及高校學生代表。他們分别是雷鋒紀念館副館長廖志軍、雷鋒紀念館正興學雷鋒志願服務中心主任向劍林;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教學沙龍主持人李楚智,相關課程教師孫冰、陳均、曾素豔、谷熾輝、謝一槐、呂紫薇、趙珊;湖南财政經濟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教學沙龍主持人陸利軍,相關課程教師胡強盛,李成家,劉振;以及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青年媒體中心和湖南财政經濟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青年媒體中心的學生們。

活動之初,兩校師生跟随講解員參觀學習雷鋒紀念館,聽雷鋒故事,領會雷鋒精神。在參觀的過程中,大家不由得稱贊“雷鋒同志讀書時期是人見人愛的學霸形象!”,雷鋒同志的愛黨、愛祖國、愛社會、敬職敬業、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現場的所有人。

 

兩校師生在雷鋒紀念館參觀學習

“三區聯動”教學沙龍上,校區、館區、社區代表歡聚一堂,以“産出為導向、協同育人”為共識,展開熱烈地讨論,會議由湖南雷鋒紀念館向劍林主任主持。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教學沙龍主持人李楚智老師提出“為切實推進大學課程的專業實踐特性,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加強不同專業課程之間的聯動關系和教學成果向社會、市場的轉換能力,進一步提升學校學科專業的建設和社會影響力,突顯國家館區、社區公共教育事業的服務能力,我們應該以産出為導向,積極開展“校區、館區、社區”協同育人模式,以此來促進高校各藝術類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湖南财政經濟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教學沙龍主持人陸利軍老師提出“我們希望從‘校校’合作,到‘校館’合作,再到‘校社’合作”,後面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出’校企”合作,這種合同育人的模式,能夠進一步加強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市場的關系,并讓我們的專業教學有了更豐富的内涵和價值”。兩校都對“校館社”的合作有十足的信心,希望通過大家地共同努力,實現多方共赢。

繼而,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美術與設計學院一流特色藝術課程《紅色文創産品設計》、《展示空間設計》、《兒童美術教學輔導》、《篆刻創作》、《裝飾畫》等課程老師代表發言,教師們針對如何将雷鋒精神文化導入課堂,如何實現育人成效展開自由讨論。老師們都基于特色課程集思廣益,孫冰老師提出“雷鋒精神,是對學生的沁潤,對老師的教育”;陳鈞老師提出“對學生和學校而言,最大的意義在于學生的成果可以物化”;曾素豔老師提出“通過本次活動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認可”;谷熾輝老師提出“我們通過每年的三下鄉活動,可以引導留守兒童畫一批學雷鋒的故事畫”;謝一槐老師提出“一師與雷鋒紀念館都是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也是課程教學的寶地”;呂紫薇老師提出“傳承紅色基因,應該以育人為主,通過三區聯動培育優秀人才”。此次沙龍活動可以展現教師們踐行立德樹人,做新時代學生的引路人的模範作用。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一流特色藝術課程教師代表發言

最後,由雷鋒紀念館廖志軍副館長總結講話,對三區聯動活動給予全力支持。他表示“雷鋒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弘揚雷鋒精神,了解雷鋒精神的具體内容”,他提出了“雷小鋒計劃”,并針對紅色文創産品如何設計、生産、營銷等方面進行探讨,并提到了“四個挖掘”、文創中雷鋒形象的多元化、要創作出接地氣的實用性産品等前沿研究思路。他說到,希望本次系列活動如紀念館精神一樣“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為社會與國家培育更多更優秀的新時代藝術設計人才。

 

廖志軍副館長探讨如何弘揚雷鋒精神

本次沙龍切實推進了基于産出導向的藝術類課程教學方式與教學成果展示的創新育人模式,加強了不同專業課程之間的聯動和教學成果向市場的轉換能力,進一步提升了學校學科專業的建設和社會影響力。希望在後續的教學實踐與專業實踐活動中,讓我們積蓄藝術力量,等待花開!

文字:李楚智、呂紫薇

攝影:馮東玲、李金奎

編輯:吳迅佳

審稿:蔡恵萌